2024年12月11日,由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及方法”项目组在清华大学建筑馆一层资料室举行了中期会议。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汪芳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滨谊教授和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党安荣教授,带领来自三所高校的项目研究骨干30余位师生以线下线上混合参与的方式进行了项目研究进度交流,并围绕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开展了讨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期会议标识
2024年度工作按照计划顺利推进。北大、同济、清华三个团队之间通过密切交流、精诚团结,形成了有效的科研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统筹项目推进的状况。比照项目计划书中年度计划要求,大部分指标均超额完成。本次中期会议一方面总结2024年度研究成果,同时梳理2年来的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期会议现场
党安荣教授代表清华大学团队做交流报告。清华团队2024年重点是围绕时空大数据时代如何集成多种技术方法,通过数字孪生途径赋能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规划,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基于时空大数据的京津冀城镇群结构研究、基于通勤流分析的北京多中心空间结构评估与优化研究、基于多维时空数据的北京公园建设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北京市适宜性植被选择研究、基于流数据的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数字孪生赋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长城文化遗产自然损毁与保护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等。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在陕西省榆林市开展了以长城文化与黄河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宜居城乡地方性调研实践与交流,来自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黄河交通学院等高校的36名师生参加了研学活动,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
主要成果之一:京津冀城镇群结构研究
主要成果之二:北京市适宜性植被选择研究
主要成果之三: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
中期会议围绕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类型的同质化与多样性、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结构的破碎化与整体性、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演化的劣质化与适应性、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的生态规划技术方法和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的生态规划实践策略等方面开展总体成果的交流,三个承担单位分别汇报了本年度主要研究成果,并围绕项目中期检查要求,对现有研究进展进行反思与展望。在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安排和交流中,会议讨论认为,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研究成果积累,下一步需要理清团队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如何将理论研究与应用场景紧密配合,提出跨尺度多场景的理论技术和应用,以宜居城乡为背景,以地方性景观、生态为对象,进一步探究人地协调和城乡协同中的宜居城乡景观生态演化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期会议合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及方法”聚焦城乡宜居的目标,旨在以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为途经,解决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以及城乡协同发展的问题。项目选取“京津冀、长三角、黄运长”三类典型地区,探索运用多源时空数据整合、综合集成的类型解析、空间网络与深度学习的结构分析等多项方法技术,从城乡地方性景观的特点出发构建地方性景观理论与方法,旨在构建面向人地协调和城乡协同的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服务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现代化发展。
文图:黄竞雄 仇 实 张瑞华